长毛是什么(洪秀全军为什么叫长毛)

访客2022-12-10 20:17:0919

作者:金满楼

发型在现代是个人或职业问题。有些人喜欢留长发,扎辫子,假装是艺术家。还有人剃寸板,剃光头,装“路上的朋友”吓唬人。这些都是个人自由,谁喜欢谁就能得到。

但是,在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发型不仅仅是个人审美问题,而是关乎生命的问题。

众所周知,汉族人按照儒家学说“体毛皮肤,父母”一直留长发。但清廷执政后,实行剃发令,汉人不得不将长发编成辫子。

梳辫子长发,还过得去。毕竟以前长发都是扎起来或者拉成帽子的,和编辫子本身没什么区别(可能比以前更干净清新)。

但不可容忍的是,到了清朝,额头的头发被剃光了,额头顶部也变得光秃秃的,这与“身有肌肤,父母有父母”的理论和传统相去甚远。

更有甚者,清廷强迫汉人剃发,这是征服的象征,让江南士人不得不愤怒反抗。结果嘉定等三个屠夫导致血流成河。

清末咸丰年间(1851年),广东国王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时,辫子再次成为重点打击对象。

后来太平天国颁布了同样严格的“留发令”,但这一次变成了“剃头不剃头,留头不剃头”。想保住脖子和脑袋,就得留长发。

太平军“长毛”的绰号由此而来。

最可怜的是,有些人,像阿q,因为痢疾或者虱子,剃了光头。结果,他们被认为是因为不服从命令而被杀。

但是太平军的地盘并不稳固,每次都是被打被打。

结果后面的湘军来了,看谁背叛朝廷,留了他的毛。如果他抓到了,就杀了他的头,让百姓苦不堪言。

聪明人是两面派,让额头上的头发长一点点,弄得不伦不类,两面都处理。

说来好笑,太平军按辈分排名的时候,看的是额头前面的头发。

长发,自然早早参加起义;起义晚,自然头发短,一目了然。

晚清时期,大批学生赴日留学。他们走到街上,被日本人嘲笑为“海豚尾巴”,因为他们的头后面扎着辫子。

结果很多人一怒之下剪掉了辫子。说到底,他们是不是革命党,几乎是以他们后脑勺有没有辫子为标准的。

当然,很多人回国后,做个信息资源网,戴个假辫子。

民国成立后,在第29号公报中发布了“剪辫子令”:命令之日起,全体民众要在20天内剪辫子,不遵守者将被视为违法。

虽然这次没有死亡威胁,但回答者人数众多,一时间满大街都是丢弃的小辫子。

少数对新政权心存疑虑的人偷偷把辫子藏在帽子里,溜到街上。当他们被革命少年发现后,往往会立即冲上前去,翻翻帽子,拉出一段长长的争论。“咔嚓”一声,辫子就绞在一起了。

最有意思的是,截肢者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感觉背后一阵风,用手一摸,后面的辫子不见了。

这样的事情,如果是清朝的遗物,肯定在大街上哭着诅咒信息资源网,用脑袋抢地甚至当场晕倒,而那些“捣乱分子”则在这种恶作剧中一哄而散。

按说,辫子的历史应该在民国之后终结,但后来出现了回光返照。

信息资源网(1917)几年后,“鞭帅”张勋趁着北京政局不稳,率自己的“辫子军”进京,支持溥仪推动复辟。

现在,辫子又神气活现了。那些剪了辫子,到处匆匆套上假辫子的人。一时间假货横行,满大街的辫子采用的物理嫁接技术竟然成了北京的抢手货。

然而,假辫子流行了12天,张勋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起义军在北京的空上投了几颗炸弹,把没见过世面的“辫子军”吓死了。

起义军攻入北京后,张勋和他的“辫子军”东奔西跑,溥仪不得不再次退位。

至此,辫子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被辫子问题折腾了200多年,真是可笑。唉!

但这也是真实的历史,不是吗?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