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知行合一(致良知)

关于致良知 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2、“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3、“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4、“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5、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6、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7、《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
8、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9、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10、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11、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12、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
13、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14、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15、扩展资料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邻窃斧”。
16、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
17、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
18、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19、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
20、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21、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行合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致良知。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Tags:
相关推荐
- 湖北三江航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 60925996.99 元中标红林总装厂房二期工程
- 江西省天久地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标龙里县城区排涝工程勘测
- 北京中和联信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中标山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植物表型研究设备采购及伴随服务(重新招标)项目,中标金额 7764000 元
- 霸州市佳理鑫五金制品厂中标新乐市第三中学采购项目
- 河北泽辉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等为路南区乡村振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一期)一标段工程总承包(EPC)(二次)中标候选人
- 河北石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10110736.93元中标高铁片区景观提升项目施工三标段
- 中基恒源建设有限公司中标高铁片区(含新华商业广场)景观提升项目施工五标段,中标价 13430852.95 元
- 九芝堂换帅完成工商变更
- 山西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大宁县水果供应链基地运营配套建设项目施工(二次)第一中标候选人
- 浙江宁慈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97028327元中标慈溪市城市生活垃圾收转运一体化建设项目(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