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什么(棉花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棉花,锦葵科棉属植物,英文名Cotton。其实棉花不是“花”,而是花凋谢后的果实——棉桃(也叫棉桃)中的絮状纤维保护种子。这种絮状纤维,经过简单的加工就可以纺纱织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野生棉花的种类很多,但经过人类长期的选择、驯化和栽培,只有其中的四种。它们是:亚洲棉(亚洲棉)、非洲棉(草本棉)、陆地棉(陆地棉)和海岛棉(海岛棉)。总的来说,这四种棉花种子的原产地不在中国,而是在几千年里陆续传入中国的。
“木棉”来自西方
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料是蚕丝,而老百姓主要是麻和葛藤。在中国南方的亚热带地区,也有纺织木棉的传统。
木棉木棉又名英雄树、攀枝花,是一种落叶乔木,比锦葵科的棉花高很多。棉花开花结桃后,有像棉花裹着种子一样的絮状纤维,但纤维短,缺乏韧性。一般认为它们不适合做纺织原料,只能用作枕头和被子的填充物。但很多农业史专家认为,历史上木棉纤维是手工编织成布的。比如西双版纳的傣族同胞用木棉织锦,史书上称之为“金童”。之所以叫“金童”,大概是因为古书也把木棉树叫做“吴彤”和“泡桐”。有意思的是,古籍中经常出现的“木棉”一词,大多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棉花”,起初是指最早传入中国的非洲棉花。
非洲棉,又称草棉,起源于热带非洲,栽培历史悠久。考古学家在4000年前埃及法老的坟墓中发现了装有棉籽和缠绕在木乃伊上的棉带的器皿。非洲的棉花及其纺织品通过埃塞俄比亚、埃及、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希腊逐渐传播到中亚。考古学家在中亚撒马尔罕的古墓中发现了公元前10世纪左右的非洲棉花种子。
大约在公元3世纪,非洲棉花被引入新疆。1960年,在吐鲁番高昌时期的墓葬中,考古人员不仅发现了一些棉织品,还发现了一份北魏和平元年(460年)的棉织品借贷契约。按合同一次借60块棉布,可见当时高昌棉布已经在市场上流通。此外,在新疆民丰县沙漠中的东汉墓葬中发掘出大量的棉织物,在吐鲁番的金墓葬中发现了带有精美几何图案的棉织物、布衣裤俑、炭化棉籽等,经鉴定为非洲棉。此外,叶尔羌、喀什、和田等地也适合种植一年生非洲棉。元代《马可·波罗游记》中说,以产棉闻名的卡城,有许多棉厂。叶强人民富裕,棉花产量丰富;于阗(今新疆和田)棉花够家用,能织蓝、红条纹布。
非洲棉花可能在唐代就通过河西走廊传到了黄河流域。晚唐韩、鄂《四季编·三月七十四》中有“植木棉法”一节。它是我国最早记载棉花种植的农书,记述了唐代渭河及黄河下游地区的棉花种植技术。这里说的“木棉”应该是从西路军经新疆到内地的非洲棉花。
当然,在唐代,棉布在广大的内陆地区还是一种稀有珍贵的东西。如中唐贾昌“往来于城间,见有白衬衫,白折布,邻屋。”有的人生病了,用了一个绸布,却无法承受沉重的代价,只好取而代之。”由此可见,用油性棉布制成的“白折布”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以至于“捧重价不过瘾”。唐代许多名人留下诗句吟诵这一稀世之物,如杜甫的“柔青丝鞋,亮白丝巾”。
到了宋代,似乎没有资料证明非洲棉花的种植范围南移了。但由于西域与宋人贸易频繁,西域生产的棉布要进入内地市场。
元朝时,元世祖忽必烈的“重农赏桑”政策促进了非洲棉花的种植。公元1273年,元朝颁布《农桑要则》一书,其中“苎麻自南方,西域亦产木棉。这几年河南种了苎麻,陕西右部种了木棉。枝繁叶茂,犹如木与土,两岸人民对此深感兴趣。”可见当时大力提倡非洲棉花“西域产”。
从“木”到“草”的“箕背”
亚洲棉花起源于印度河流域,最初是一种多年生木本棉花。1928年,在印度河流域的Moheniodauo发现了4500年前的棉花样本。经过专家研究,确定是亚洲棉制作,织造技术比较成熟。
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00年游历印度,描述了那里种植棉花的情况:“还有一种毛是长在野树上的。这种毛比羊的毛更漂亮,质量更好。印第安人穿的衣服就是这种树的。”。大约在这个时候,棉花和棉布传到了地中海沿岸,欧洲人形象地把棉花称为“植物中的羔羊”。
与此同时,亚洲棉花也从印度河流域向东传播,经越南、柬埔寨等地传到中国。写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书《商·虞书公》说:“岛以花为衣,壳以爵为织。”这里所说的“岛夷”是指海南岛的居民;“花衣”通常被认为是棉布做的衣服。
西汉以后,有关海南岛民间棉纺织的书籍很多。最迟在公元前1世纪,海南岛的人们已经能够用棉花织布了。除此之外,《蜀都赋》、《陆吾》、《杨桦国志》、《周南洋事志》等古籍中提到的“吉北”,其实就是梵文(古印度文字)cotton Karpasa的音译。至今,广东番禺的农民在他们的方言中仍称棉花为“吉北”,而整株棉花在海南黎语中称为吉北(吉北),絮状棉花称为贝(贝)。
西汉时期,亚洲棉花经海南岛(当时俗称“越布”)传到温暖的广东、广西和福建南部。继续向北推进需要很长时间,直到宋代才扩展到长江流域。到了元朝,亚洲棉花已经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政令的形式强制种植棉花:“凡有五至十亩民用田者,种桑麻半亩,木棉半亩,十亩以上加倍。”棉花种植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从“黄”到“南京布”
“黄奶奶,黄奶奶,教我纱,教我布,两个线轴,两块布。”这首歌谣中的“黄”就是中国棉纺织发展史上的重量级人物黄道婆。亚洲棉花经海南传到长江流域后不久,海南更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也传入,黄道婆起了关键作用。
黄道婆(1245-1330),松江府乌泥井(今上海徐汇区)人。传说她年轻时是家乡的童养媳,因不堪虐待逃到海南岛(可能是被拐卖到海南岛)。在海南岛期间,她向当地的黎族人民学习了优秀的棉纺织技术。她在元朝元稹年间(1295-1296)回到家乡,带回了黎族一套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并进行了创新。黄道婆的手工棉纺技艺从家乡乌泥井传到松江,再传到整个江南。大约600年前的元明清时期,以松江府为中心的江南棉纺织业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地区。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被誉为“衣被天下”。当时有“买不到足够的信息资源,却收不到足够的汤唯纱(在嘉善县)”的说法。据学者估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包括上海、华亭、青浦等县)的棉花种植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年产量达4000多万匹。不仅是松江府,苏州、杭州、常州、镇江、嘉兴、湖州都有福气。“靠这针线,上为税,下为投”。
更重要的是,这些棉纺织品作为商品出售,无疑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松江棉布不仅销往全国各地,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还通过当时唯一的通商口岸广州大量销往欧洲等地。近代世界贸易史上著名的“南京棉布”(南京棉布或南京棉布),其实并不是特指南京生产的棉布,而是泛指以南京为中心的南直隶广大地区生产的棉布——当然松江最为重要。明代南直隶范围很大,包括江苏、安徽、上海。到了清代,虽然南直隶被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后来江宁被单独分出),但人们还是习惯把这一大片地区称为“南直隶”。据考证,出口欧洲的“南京布”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中都叫“松江布”,后来被英国商人改为“南京布”。1786年,“南京布”对外销量达372020件;795年,出口额增加到100.5万英镑。最高的一年是1819年,有330多万匹马。
据说“南京布”有淡淡的紫色,所以又叫“南京紫花布”(nankeenbosom)。有人认为紫布是用一种天然的紫色棉花做成的,有点字面意思。其实松江布的本色是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淡赭色,只是用天然植物染料染色后才变成淡紫色。这种染料不容易褪色,所以表面看起来很自然。“南京紫布”出口欧洲,因为轻薄透气亲肤,在欧洲被广泛使用。女士内衣,长裙,男士裤子,大量采用南京紫布。法国作家福楼拜笔下的“小资”女人包法利夫人,穿着南京布做的裙子,让里昂这个飘来飘去的孩子很安心。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穿的是南京紫花布的裤子。
但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新发明的纺织机生产的棉纺织品,在性价比和信息资源网络质量上,已经逐渐超过了中国的紫布。到了1831年,中国的棉纺织贸易第一次从箱外变为箱内,手工终于被机器打败——南京布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在风中飘摇。
现在中国种植的大部分棉花来自中美洲的陆地棉。考古学家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种植棉花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它在17世纪早期从墨西哥传入美国南部。种植棉花使美国南部的种植园主变得富有,而这些财富是建立在黑人奴隶的血汗之上的。棉花间接影响了世界历史上最肮脏的奴隶贸易,也引发了内战,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放黑奴。
陆地棉于1865年引入中国,当时一位英国商人首次尝试在上海种植陆地棉。
1915年,金陵大学农科开始陆地棉的引种驯化工作。中国广泛种植的亚洲棉和非洲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种植国之一,中国种植的棉花99%是陆地棉。
人文植被: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和崇拜
苏文赵爽
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
来源:牛子新闻
相关推荐
- 湖北三江航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 60925996.99 元中标红林总装厂房二期工程
- 江西省天久地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标龙里县城区排涝工程勘测
- 北京中和联信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中标山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植物表型研究设备采购及伴随服务(重新招标)项目,中标金额 7764000 元
- 霸州市佳理鑫五金制品厂中标新乐市第三中学采购项目
- 河北泽辉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等为路南区乡村振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一期)一标段工程总承包(EPC)(二次)中标候选人
- 河北石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10110736.93元中标高铁片区景观提升项目施工三标段
- 中基恒源建设有限公司中标高铁片区(含新华商业广场)景观提升项目施工五标段,中标价 13430852.95 元
- 九芝堂换帅完成工商变更
- 山西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大宁县水果供应链基地运营配套建设项目施工(二次)第一中标候选人
- 浙江宁慈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97028327元中标慈溪市城市生活垃圾收转运一体化建设项目(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