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加银基金“留不住”职业经理人?

访客2023-08-12 17:16:128

  环球老虎财经app

  自2008年民生加银基金成立以来,从首任总经理张嘉宾到第四任总经理李操纲似乎都逃不过任期三年左右的“魔咒”。时至今日,民生加银迎来新任总经理郑智军,与历任总经理“出身”市场化不同的是,郑智军来自股东方民生银行,股东方背景加持的郑智军能让民生加银重回高光吗?

  郑智军“补位”民生加银基金总经理。

  12月1日,民生加银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新任总经理由郑智军于11月30日任职。自任职之日起,董事长张焕南不再代为履行总经理职务。

  这已是民生加银自2008年成立以来迎来的第五任总经理。先前的四任总经理分别为张嘉宾、俞岱曦、吴剑飞以及李操纲。

  值得一提的是,前四任总经理均是市场化“出身”,而新任总经理郑智军则来自股东方民生银行。

  新任总经理“出身”股东方

  总经理一职“空缺”8个月后,民生加银迎来新任总经理郑智军。

  从先前郑智军的工作履历来看,其来自持股63.33%第一大股东民生银行。据民生加银基金公告称,自2002年4月以来,其便加入民生银行,在总行金融同业部、资金及资本市场部、金融市场部、资产管理部工作,历任职员、中心总经理、部门总经理助理,直至2017年后便任职民生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等职位。

  与新任总经理“出身”银行系不同的是,先前公司四任总经理均是市场化“出身”。

  首任总经理张嘉宾是典型的职业经理人,据公开资料显示,张嘉宾先后加盟富国基金、信诚基金、光大资产,随后在2008年进入民生加银。

  其次便是俞岱曦、据民生加银公告称,其先后任职于鹏华基金、嘉实基金、中银基金;随后在2011 年 9 月加入民生加银。

  吴剑飞也无例外,曾在长盛基金、泰达宏利基金、建信基金、平安资产管理公司任职;与俞岱曦同时加入民生加银基金,直至2015年5月担任总经理职位。

  同样是通过市场化招聘的还有李操纲,据公开资料显示,李操纲先后担任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副总经理、清算中心总经理;华夏基金副总经理、最终离任鹏扬基金副总经理加盟民生加银。

  然而民生加银并未成为这些市场化“出身”职业经理人的最终归宿。自公司2008年成立以来,公司总经理一职已经历四次变动。然而值得一提的是,3年左右的任期时间似乎是民生加银成立以来历任总经理们的宿命。

  自2008年11月以来,张嘉宾任职公司第一任总经理,到2011年1月离职;时隔一年后,俞岱曦于2012年2月成为第二任总经理,到2015年1月离开;紧接着同年5月便是吴剑飞接任总经理,在2018年11月其离职后,直至2019年4月,李操纲成为第四任总经理,随后在今年3月离任总经理。

  外来和尚念不好“本土经”,

  郑智军能否力挽狂澜?

  规模对于基金公司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先前四任总经理大多数在任职期间规模表现平平。

  在首任总经理张嘉宾时代,虽然资产管理规模据逐步增长,但与同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据民生银行年报显示,公司资产管理规模2010年同比增长84%至26.3亿元,在全国66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58位。

  在第二任总经理俞岱曦任职期间,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并不稳定,从2012年的210.88亿元大降至2013年的153.2亿元,2014年大幅增超384亿元。

  不过在第三任总经理吴剑飞时代,公司规模甚至突破千亿大关。

  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规模虽然仅从2015末的超748亿元缓慢增至2016年的787.54亿元,但在2017年管理规模突破1000亿元,随后又不断增至2018年6月末的近1300亿元,截至2018年末,规模小降至1263.9亿元。

  但在民生加银基金第四任总经理李操纲任职期间,管理规模再次一波三折。

  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公司管理规模前期总体呈上涨态势,从2019年三月末的1161.43亿元升至2020年的1720.89亿元,但规模达到巅峰之际后开始下跌不止,从高位步步跌至今年11月1日的1309.2亿元。

  引起规模下跌的罪魁祸首正是债基,债基规模下跌的时间段与公司管理总规模下跌时段十分类似,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从2020年3月的1096.22亿元狂跌至今年9月末的近496亿元。

  以民生加银鑫元纯债A为例,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其在去年四季度末申购达101.73亿份,但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申购仅4.9亿份;期末净资产从去年四季度末的104.13亿元下滑至今年三季度末的36.23亿元。

  这并非个例,民生加银嘉益债券的净资产规模从今年一季度末的61.56亿元“腰斩”至今年三季度末的27.83亿元。

  在债基规模大幅下滑之际,与之走势相反的则是货基,成为规模的第二大组成部分。据天天基金网显示,从2020年9月末的近165.82亿元一路升至今年三季度末的456.54亿元。

  作为出身出身银行系的高管,郑智军的擅长之处或许在于固收领域,原先靠着固收“加身”规模大涨的民生加银此番能否在郑智军的带领下重回高光?

  民生加银“掉队”股份行系公募基金

  银行系公募基金可谓含着“金汤匙”出生,从国有大行到股份行,再到城商行纷纷涉足。

  据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共有基金管理人154家,有15家为银行旗下的基金管理公司。其中股份制银行旗下的基金公司包括招商基金、兴业基金、浦银安盛基金、民生加银基金。

  在四家股份行系公募基金中,民生加银基金的规模与其他三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据天天基金网显示,招商基金管理规模稳居第一,从2017年末的3914亿元一路攀升至截至今年11月23日的超8000亿元。

  其次便是浦银安盛基金,规模从2017年末的1107亿元增至今年11月22日的3043.54亿元;排名第三的则是兴业基金从2017年末的1735.28亿元步步增至今年11月30日的2971亿元。

  然而,民生加银基金规模表现却不及预期,2017年末规模是1007.75亿元,几番波折后,截至11月1日,规模约1309亿元。

  不仅是规模,在业绩方面,民生加银基金相对于其它同行也稍显落后。

  据公司年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仅1.21亿元;而招商基金仍居于第一,今年上半年,其实现净利润为9.54亿元;排名第二的则是浦银安盛基金,同期净利润为1.88亿元;排名第三的则是兴业基金,为1.83亿元。

  从数据不难发现,除招商基金外,其余三家股份制银行旗下基金公司净利润在今年上半年相差不大。

  拉长时间线来看,招商基金依旧“拔得头筹”,其余三家净利润却呈现缓慢增长之势。

  据公司年报数据显示,招商基金净利润从2020年的9.05亿元增至2021年的16.03亿元;浦银安盛基金的净利润仅从2020年的3.03亿元增至2021年的3.18亿元;兴业基金从2020年的4.45亿元增至2021年的4.91亿元;民生加银2020-2021年分别为2.22亿元、2.67亿元。

本文地址:https://www.zhizhongedu.cn/edu/146168.html 版权声明: 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